3月1日至2日,聋人工学院青年志愿者宣讲团以一场别开生面的精神宣讲与环保实践行动,掀起了一股“无声力量”的热潮。

手语为桥:红色精神“看得见”的传承。3月1日,学院听障大学生志愿者们以“无声课堂”打破传统宣讲边界,通过精准流畅的手语演绎、图文并茂的展板展示及口语同步解说,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具象化呈现。从“沂蒙红嫂”乳汁救伤员的经典故事,到当代沂蒙工匠的匠心传承,青少年们跟随手语节奏学习“支前”“拥军”等词汇,并在“手语接龙”环节共同拼出“沂蒙精神永放光芒”的立体宣言。

以行践知:无声搭档书写绿色担当。志愿团队深入社区开展环保实践。听障大学生与青少年结成“无声搭档”,通过笔谈、手势与眼神默契配合,高效完成垃圾清理、分类投放等任务。活动现场,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手持工具进行细致清扫。社区居民纷纷表示,他们弯腰捡拾的不只是垃圾,更是用行动诠释的责任。活动累计清理社区道路1公里,分类处理垃圾50余公斤,展现出“无碍沟通”背后的责任担当。

创新模式:特殊教育与志愿服务的双向赋能。此次活动首创“红色基因+绿色实践”立体教育模式,通过手语打破沟通壁垒,让志愿精神在“无声”与“有声”的世界间形成共振。
据悉,聋人工学院持续将特殊教育优势转化为社会服务动能,让每一份无声的热忱都成为城市文明的增量,让听障大学生志愿者作为服务主体,成为社会进步的温度计与助推器,助力残健共融与社会治理同频发展。